中国给水排水 /oa PFAS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演变与归宿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01 环境中人工合成全氟/多氟烷基物质(PFAS)达4 000多种,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进入污水处理厂的PFAS一般难以被去除,多数情况下出水中PFAS含量甚至还高于进水。系统分析了常见PFAS在污水与污泥处理中的演变过程,并阐述了它们的归宿。一级处理可使少量吸附性能较强的PFAS分流至沙砾与初沉污泥中;二级处理中长链PFAS更易被吸附,这就使得泥相中存在较多长链PFAS;再者,因进水中存在相对较多可降解为短链PFAS的有机物前体物质,所以二级出水中以短链PFAS为主;三级处理中,除反渗透外,一般处理方法对PFAS的去除作用并不明显,只有反渗透具有截留聚积作用,但PFAS并非真正被去除。污泥处理中,生物处理、土地利用、卫生填埋等对PFAS仅具有迁移与转化作用,只有污泥焚烧对PFAS结构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但可能存在燃烧副产物。可见,对PFAS最有效的防范是限制其源头使用,在此方面欧盟似乎将对PFAS开始实施严格禁令。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1 10 0 郝晓地, 鄢丽, 朱洋墨 市政反渗透浓水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特征与处理技术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02 随着反渗透工艺在高品质再生水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反渗透浓水产量与日俱增。该类反渗透浓水含有大量难降解、生态毒性强的高风险有机污染物,亟须寻求绿色、高效的处理技术。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市政反渗透浓水中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及现有技术的处理效果。目前,市政反渗透浓水中高风险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上游污水厂二级出水富集的难降解污染物、二级出水消毒产生的副产物及系统运行过程中投加的药剂。针对此类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的控制,现有的常规处理方法(如物理、生物法)去除效果较差,高级氧化法对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较佳,但存在产生较多的有毒中间产物、对卤代高风险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欠佳的不足;还原法可实现对卤代高风险有机物的高效脱卤,抑制其生态毒性。根据市政反渗透浓水水质的特征,提出了还原-氧化组合技术用于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的控制与脱毒,以期为反渗透浓水的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11 18 0 张赫垚<sup>1,2</sup>, 刘永泽<sup>1,2</sup>, 张涛<sup>3</sup> 污水处理厂灰绿协同策略研究与实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03 基于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以及对单一基础设施问题和挑战的认识,总结了灰绿协同的概念与高效韧性、复合利用和绿色低碳3个方面的内涵。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水质净化厂为案例,探讨了污水处理厂灰绿协同的3条策略,即:效益最大化的土地立体复合利用;叠加生态工法提质增效;注重工艺创新实现资源能源充分循环,通过碳减排和固碳打造“零碳”园区。最后,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跨学科的多维灰绿共生的协同技术,以及数字化整合和优化展望,以期为扎实推进生态市政灰绿协同建设提供相应的建议。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19 24 0 方圆, 刘晓钰 废水中氮磷资源同步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04 含氮、磷的工业和养殖废水排放不当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氮、磷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尤其磷矿属于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有限资源。基于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废水中同步回收氮和磷是解决氮磷污染和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水处理和资源回收领域的研究热点。详细总结氮磷资源同步回收方法,并对电化学耦合回收技术以及膜分离耦合回收技术进行科学细致的分类,系统阐述各种回收方法的技术原理和优缺点,并指出目前氮磷资源同步回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25 34 0 贺攀阳, 王甜, 陈天星, 张晓民, 马莲净 武汉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碳排放特征对比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05 以武汉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为基础,梳理了15条不同污泥处理处置路线(土地利用4条、建材利用6条、焚烧利用5条)的碳排放量。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为366.6~629.5 kgCO<sub>2</sub>/tDS、焚烧利用为674.2~1 418.7 kgCO<sub>2</sub>/tDS、建材利用为906~2 724.9 kgCO<sub>2</sub>/tDS;土地利用技术路线中,采用离心脱水方式可使碳排放量降低102 kgCO<sub>2</sub>/tDS,约占净碳排放量的19.33%;建材利用技术路线中,采用板框脱水方式可使碳排放量降低974.5~1 772.3 kgCO<sub>2</sub>/tDS,占净碳排放量的101.8%~186.0%;焚烧利用技术路线中,采用板框脱水-热干化工艺可使碳排放量降低184.9 ~239.2 kgCO<sub>2</sub>/tDS,占净碳排放量的25.38%~35.48%。此外,研究还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中,肥料产品利用和厌氧消化环节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净碳排放量的32.18%~69.06%和107.80%;建材利用过程中,煅烧环节碳排放量占净碳排放量的60.99%~97.84%;焚烧利用方式中,板框脱水碳排放量占净碳排放量的50.71%~54.79%;这些环节碳排放量较高,是碳减排重点。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35 41 0 贺珊珊<sup>1</sup>, 余鑫磊<sup>2</sup>, 陈红芳<sup>1</sup>, 宫铃<sup>3</sup>, 张碧波<sup>1</sup>, 魏晓蓓<sup>3</sup>, 邹磊<sup>1</sup>, 刘海燕<sup>1</sup>, 万年红<sup>1</sup>, 杨珊珊<sup>2</sup> 深汕特别合作区河道蓝线与管理线“双线合一”探索与实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06 双线(河道蓝线与河道管理范围线)的划定与落实对河道水系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河道蓝线和管理范围线分别由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和水务部门组织划定,其在划定对象、划定标准和划定方案上存在较大差别,进而对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土地出让及开发等城市建设行为造成较大影响。结合深圳市河道蓝线与管理范围线划定与实施方面存在的经验与问题,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 “双线合一”划定方法,助力深汕高速城市建设,为深圳市其他行政区和类似城市“双线合一”提供参考。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42 45 0 李明远<sup>1</sup>, 李铁颖<sup>1</sup>, 杨志<sup>2</sup>, 刘江涛<sup>1</sup>, 魏杰<sup>1</sup> 大口径初雨调蓄管道工程设计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07 为进一步减少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及雨水泵站放江污染,近年来上海市大力推进初雨调蓄设施建设,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上海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在建成区建设初雨调蓄设施,其选址和建设型式成为工程设计的最大挑战。采用大口径调蓄管道可解决项目实施困难等问题,但也存在诸多建设和运维中的瓶颈和难点。以上海市某大口径初雨调蓄管道工程为例,设计规模11 300 m<sup>3</sup>,采用DN5 000调蓄管道,为工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解决了大口径初雨调蓄管道冲洗清淤、进水预处理及除臭工艺设计难点,重点对调蓄管道水力冲洗清淤方式进行了比选论证,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进行模拟分析,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46 52 0 李宗强<sup>1,2</sup>, 郭函君<sup>1,2</sup>, 束敏<sup>1,2</sup> 多级增强型AAO工艺在高标准集约化厂站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08 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近期工程设计规模为7×10<sup>4 </sup>m<sup>3</sup>/d,正式投运前,该厂服务范围内的污水排至相邻区域已运行的再生水厂,主要污染物指标符合城市污水水质特征。通过对现状再生水厂实际进水水质的数理分析,采用“90%涵盖值”确定了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进水水质。该厂为全地下式布设,污水处理主体工艺采用“多级增强型AAO+深床滤池”,污泥处理采用“浓缩脱水+板框”工艺,出泥含水率低于60%;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1/890—2012)中B标准,可以为类似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53 57 0 申杰 市政给排水厂站BIM正向设计研究与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09 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向设计是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应用的最理想模式,也是确保图模一致,设计信息顺利传递至施工与运维阶段,从而延展至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应用的必然选择。对于给排水厂站,因其型式多变、构造复杂,目前国内能将传统CAD设计模式顺利转型为BIM正向设计模式的企业较少。以天津市汾河南道雨水泵站工程为例,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市政给排水厂站数字化设计的方法,可为同类型项目的BIM正向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58 64 0 徐亚男<sup>1</sup>, 曹雪梅<sup>1</sup>, 王晓杰<sup>2</sup>, 姜天凌<sup>1</sup> 滨海河网城市污水管穿越河涌工程设计关键点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10 珠海市境内河流众多,是典型的滨海河网城市。斗门区莲洲镇某污水管网工程范围涉及7条河涌,污水管穿越河涌建设共14处,其中5处顶管施工穿河、3处定向钻施工穿河、6处支墩架空跨河。为顺利通过防洪评价审查和政府审批,对污水管涉河建设方案中的过河埋深和两侧堤岸检查井选址等两个关键点进行讨论,综合对比分析市政行业和水利行业的多个相关技术标准及规程,在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的河道防洪标准下,采用InfoWorks ICM河道水力模型进行河道水位、流量、冲刷深度等水力计算,完成污水管道穿越河涌工程设计关键点分析,可以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65 69 0 齐利华<sup>1</sup>, 邓海<sup>2</sup>, 谭庆俭<sup>1</sup>, 付朝晖<sup>1</sup>, 罗良丰<sup>1</sup> 高变幅工况下的抽蓄厂房消防供水系统设计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11 抽水蓄能工程是我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其中消防供水系统是保障电站安全运行的关键组成。不同于民用建筑中相对稳定的消防水池水位,抽蓄工程的水位变幅一般为20~40 m且变动较为频繁,保障厂房各部位消火栓在不同水位工况下均能安全稳定使用,是消防供水系统设计的重难点。通过对4类水位工况组合进行分析,兼顾最不利消火栓灭火压力要求和最低处消火栓防超压要求,总结了对应的消防供水系统布置方案,并提出了一种端部切换式减压供水系统。介绍了系统关键设计要点、计算方法、控制逻辑,并进一步提出了末端减压及源头减压措施,定量化分析了各类减压措施的适用范围,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70 74 0 陈丁力, 叶虹, 张敏 运用水力学知识计算消防水池最低有效水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12 当消防水池设置共用取水井时,由于取水井与消防水池之间连通管的约束,二者需保持一定的水位高差才能保证连通管内产生足够的流量,此水位高差最终影响消防水池的最低有效水位。在确定消防水池最低有效水位时,不能只简单地从字面理解消防规范条文,而应进行深入分析计算,否则将会造成取水井内补水不及时,消防泵处于空转状态,无法提供消防水量的现象。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运用水力学中的短管出流知识和伯努利方程,对设置取水井的消防水池最低有效水位进行理论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选取合适的水力学公式进行准确计算,可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75 78 0 徐啸, 金美华 海水淡化技术在海岛供水中的应用经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13 珠海桂山岛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模为1 000 m<sup>3</sup>/d,采用微絮凝过滤+多介质过滤+两级精密过滤+反渗透(部分二级)的工艺流程。淡化产水主要进入桂山水库,与水库水混合经净水厂净化后外供。部分产水经二级脱盐、消毒后生产袋装水和桶装水。系统运行实践表明,一级反渗透平均回收率为43.37%,平均脱盐率为98.25%,电耗为3.30 kW·h/m<sup>3</sup>,回收率偏低,脱盐率和吨水电耗基本达到设计预期。该工程试产期间产水量为67 641.9 m<sup>3</sup>,占该岛当年水资源供应量的39.34%,有效替代了船运水,缓解了淡水资源短缺问题,节省了供水成本。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79 85 0 方刚<sup>1</sup>, 李会慧<sup>2</sup> 基于自学习专家库的自来水厂加矾系统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14 为保障饮用水水质、推动自来水厂向智能化智慧化转型,温州某水厂针对原水突变情况下的加药混凝环节,结合运行经验构建了启发式规则并建立了基于自学习专家库的加矾(混凝剂)系统,以快速生成更为精准的混凝剂投加方案。经实际运行环境验证及相关审查单位测评,加矾系统运行后出水浊度同比下降1.29%~13.18%,环比下降7.76%~12.20%。在面对原水突变的情况下,应用加矾系统可有效解决混凝剂精准投加这一难点问题,确保自来水厂出水水质更稳定。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86 90 0 许中元<sup>1</sup>, 高逸伦<sup>2</sup>, 周峰<sup>1</sup>, 叶秀伟<sup>1</sup>, 谢树福<sup>1</sup> 含工业废水的改良Bardenpho污水厂运行效果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15 西北地区含工业废水的城镇污水,采用复合式初沉池+改良Bardenpho+高效沉淀池+V型砂滤池工艺处理。复合式初沉池采用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的组合设计,改良Bardenpho工艺的进水流量比例为预缺氧段∶厌氧段∶缺氧1段=2.0∶4.0∶4.0。在低温条件下,构筑物采用地埋式、半地埋式或置于室内。当进水COD、TN、NH<sub>4</sub><sup>+</sup>-N、TP浓度分别为65.07~535.17、17.12~53.56、13.09~46.42、1.57~7.18 mg/L时,相应出水指标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部分出水可长期作为生态补水及园林绿化用水。该工艺在冬季低温条件下运行良好,经营成本仅约2.46 元/m<sup>3</sup>。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91 97 0 马宏林, 师旭军, 李平, 陈鑫, 李建, 华海洁, 苏蕊 陕西省某纺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实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16 陕西省某纺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设计规模为4×10<sup>4</sup> m<sup>3</sup>/d,采用预处理+混合池+BBR装置+BBR曝气池+二沉池处理工艺。现状BBR曝气池停留时间较短,二沉池负荷偏高,且缺少深度处理工艺。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为满足提标水质要求,本次提标改造扩建混合池、BBR曝气池及二沉池,新建磁混凝沉淀池及臭氧接触氧化池深度处理设施,同时改造加药间及鼓风机房,以保证各处理单元对污染物的有效去除。通过枯水期构筑物的池容调蓄、增加临时管道及控制阀门,实现了不停产改造。该项目建成后运行良好,出水水质稳定达到《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61/224—2018)的A标准。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98 103 0 张鹏辉, 雷海东, 孔海霞 山地农村污水治理改良模式的工程实践与效果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17 山地地区农村居住分散,地形高差较大,采用传统的管网+处理站模式解决农村污水问题存在很多不合理性。选取重庆某典型山地区域行政村进行实际工程试验研究,对传统治理模式进行优化改良。该区域排水体制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收集系统采用生态渠收水;创新改良截流设施,通过新型截流井使雨污混流水达到处理量与直接排放量之间的最佳平衡。污水处理站采用改良后的多模式处理工艺(包含资源化利用),将生物滤池与改良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集成于一体,不同运行模式下出水水质均能稳定达到重庆市《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0/848—2021)的一级标准,工程造价和碳排放量均低于传统治理方式。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104 112 0 郭小龙<sup>1</sup>, 冉晓频<sup>2</sup>, 李惠平<sup>3</sup>, 庞维海<sup>3</sup> 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沥液零排放与资源回收实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18 以南京江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800 m<sup>3</sup>/d渗沥液处理工程为例,介绍其全量化处理和资源回收系统。渗沥液处理采用预处理+UBF+两级A/O-MBR+NF+RO组合工艺,NF浓缩液处理采用物料膜减量+回喷焚烧炉工艺,RO浓缩液处理采用软化+STRO减量+石灰制浆工艺,沼气经预处理后喷入焚烧炉掺烧发电。实践表明,该项目运行稳定,系统回收率达到83.0%;出水直接用作循环冷却补水,沼气入炉掺烧发电量满足渗沥液处理系统自身用电量需要。该工程做到了渗沥液的全量化处理和零排放,实现了废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回收。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113 118 0 刘庄泉 超长牵引管下穿南水北调河道设计案例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19 为改善洪泽湖水环境,保证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稳定,将江苏省淮安市蒋坝镇污水收集汇总后用倒虹管连续下穿3条河流,接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下穿长度超过1 km;结合现场条件,对管网的过河方案、输水断面、施工措施、牵引回拖力验算、实施效果等进行分析总结,可为类似超长牵引管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119 125 0 黄勇<sup>1</sup>, 王科亮<sup>1</sup>, 黄雅萱<sup>2</sup>, 汤庆隆<sup>3</sup> 智慧排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及探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20 以辽宁省盘锦市智慧排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为例,主要介绍智慧排水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需求及目标、平台架构、应用系统组成等。该平台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主体,涵盖排水设施管理、在线监测、运行管理、在线调度等功能的综合性排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强化盘锦市辖区范围内的防汛应急、智慧排水、厂网监测等方面的业务管理能力。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126 131 0 段龙武, 张馨 ICP-MS与AFS检测饮用水中汞元素的方法比对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0021 饮用水中的汞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亟须建立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针对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前处理流程复杂、易引入污染,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汞时存在记忆效应和不稳定性的弊端,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并引入金溶液作为稳定剂,有效解决了汞的吸附和挥发问题。对两种方法检测饮用水中汞元素的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ICP-MS和AFS均展现出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0.999 5),二者对汞的检出限分别为0.02和0.05 μg/L,加标回收率均在90%~100%,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1.25%~4.55%,对标准质控样的测定值均在规定的标准值范围内。综合考虑,如果只测定汞元素,推荐采用AFS,因为其仪器操作简便、成本较低;而ICP-MS由于具有多元素同时检测的能力,更适用于需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元素的复杂样品。 2025年05月17 00:00 2025年第10期 132 136 0 同致庆, 强光辉, 李晶, 李鑫